【大自然的语言二年级】相关范文
01-01
01-01
01-01
01-01
01-01
01-01
01-01
01-01
01-01
01-01
最新范文
小学二年级作文(优秀7篇)05-26
小学二年级关于国宝大熊猫作文(优秀1105-26
中秋节赏月的二年级作文【优秀9篇】05-25
清明节小学二年级日记(优秀10篇)05-24
05-24
05-23
05-23
05-21
05-19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如下是小编沉默给大伙儿收集整理的9篇大自然的语言有哪些的相关内容,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的
1、理解文章内容,归纳段意及文章的内容要点,《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2、培养速读习惯和能力。
3、积累一些词语。
重点、难点
重点:
(l)分段、归纳段意及文章的内容要点。
(2)积累词汇。
难点:
速读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衰草连天 鬓 毛 衰 翘 尾 巴 连 翘
观 测 道 观 播 种 耕 种
差 异 差 遣 差 劲 参 差
落 叶 丢三落四 落 枕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1)融化:(冰、雪等)变成水。
(2)萌发:种子、草木发芽。萌、发同义。
(3)次第:一个挨一个地。
(4)呈现:显出、露出。
(5)周而复始:形容不断地循环往复。
(6)花香鸟语:形容大自然的美好景象,多指春天的风光。
(7)物候;生物的周期性现象与气候的关系。
(8)观测:本课指观察并测验,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9)悬殊:相差很远。
3、阅读课文,思考自读提示及课后练习。
二、导入
1、作者简介:作者竺可帧,物候学家。
2、导语
本文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所谓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我们读了这篇文章才会恍然大悟,原来指的是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本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三、正课
1、速读课文。要求以最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做到注意力集中,不出声,不回视,用笔画出主要词语,记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争取2分钟内读完。
2、请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
第一段:从开头到“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说明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第二段:从“物候观测使用的……”到“就可能避免”。
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段;从“物候现象的来!脑决定于哪些因素呢”到“春天提前9天”。
说明决定物候现象迟早的各种因素。
第四段:从物候学这门研究……”到完。
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3、提问:第一自然段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按照什么顺序?
讨论并归纳: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
4、提问:这一段哪些词语说明时间的推移?
讨论并归纳:用了“过后”“再过”“不久”“于是转入”“到了”“准备迎接”等词语,变化灵活。
5提问:这一段哪些词语写得生动典雅?
讨论并归纳;
(1)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地” 人格化,显得亲切动人。)
(2)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融化 萌发 次第 用词典雅,富有形象性。)
(3)燕子翩然归来。(翩然指轻快地飞舞的样子,用来描绘燕子的飞行十分恰当、形象。)
(4)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用词典雅,如果改为植物“结果”则显得口语化。
(5)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簌簌”是纷纷 落下的样子,用词形象、典雅。)
(6)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销声匿迹”指消失了 鸣叫声,藏起了形迹,用词形象、典雅。如果改为“消失了”则显得口语 化。)
(7)到处呈现一片蓑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用词形象、典雅,给人美感。)
(8)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用词典雅,有文言色彩。)以上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如 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的画卷,给人种种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用词形 象、典雅。
你别以为人才会说话。
大自然会很多语言,
我们也能听懂。
大雁是一种语言,
当你看见大雁往南方。
大自然就在说:
“冬天快来,就做准备。”
嫩芽是一种语言,
当你看见它们时,
大自然正在说:
“春天就在眼前!”
花草树木也是一种语言,
当你看见它们时,
大自然正在说:
“夏天来了,做束花束吧!”
积雪也是一种语言,
当你看见漫天飞舞的
雪花时,
大自然正在说:
“冬天来了要多穿衣服哟!”
现在你知道大自然也会语言了吧!
你千万千万不要以为只有人才会说话。
大自然的语言还有很多,
让我我们多多观察积累吧!
大自然里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妙,那么神奇。走进大自然,聆听奇妙的天籁之音,更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
风似乎是毫无规律可言的,有时哼唱着歌,轻轻地迈向你;有时“呜呜”地打着呼哨,掀起阵阵松涛;有时却呼啸而来肆无忌惮,伴随着满川碎石乱走。风声是变化多端的,也是多姿多彩的。
天空一道亮光闪过,随后是隐约的雷声,那雷声像爸爸的鼾声,不大却很有气势。越往后越响,只听“咔嚓”一声,那雷声像火车在前进,又像百兽在怒吼,还像千军万马在驰骋,那声音惊天动地,像是要把天撕开一样。犹如冲阵的军中大鼓,气势雄浑一往无前。
先是那么几滴,淅淅沥沥地滴在树叶上、草丛中,是那么细微几不可闻。慢慢地有了“沙沙”的声音;伴随着雨点的旋律,愈来愈大的“沙沙沙”地,像一首变换调子的歌谣,低音变成高音“哗哗哗,哗哗哗”,雨点们唱着歌,在地面雀跃起来,它们在欢呼着洗净大地憔悴的容颜。
天籁之音需要细心聆听,你就会感受到它的美妙、神奇。
【教材分析】
这篇科普文章是本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主要介绍大自然的语言这门物候学知识,文章条理清晰,语言生动准确,使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学生对说明文是初次接触,教师在教学时将淡化文体,重点引导学生积累科学知识,学习文章语言,尤其是一、二两段,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将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大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另外,这篇文章还告诉我们: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教学时教师将渗透热爱科学、热爱自然的情感教育,激起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志趣。
【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积累科学知识。
2、了解几种说明的方法,赏析说明文语言的生动优美。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激起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志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美读等方式,赏析本文生动优美的说明语言;文章的主体部分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学生理解起来可能较难,教师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联系地理知识深入理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那么,大自然是怎么告诉我们春天来了呢?
2、那燕子低飞、鱼儿跳水又告诉我们什么?
3、花开了,草绿了,燕子低飞,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出示课题)
二、整体感知,概括要点
1、默读全文,思考:
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2、同桌小议;
3、抢答交流,引发讨论:明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
(由主到次、从空间因素到时间因]www.paomian.net[素)。
4、看中国地图,学生自由朗读课文6~10自然段,鼓励学生质疑。
5、小结并板书:
条理清晰;
过渡:为了使大自然的语言这门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作者还非常注重说明语言的`生动性。
三、精读赏析,品味语言
1、教师配乐范读一、二两段,多媒体展示四季风光,引导学生欣赏、思考:你最喜欢哪一部分?
2、先独立思考,后小组合作,交流感受。(多媒体提供句式)
⑴ 我喜欢(句子或段落),因为当中使用了 (词语或修辞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 。
⑵ 美读一遍。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并指导朗读。
4、本文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把道理说清楚的?
⑴ 选择填空。(举例子、列数据、分类别、作比较)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
⑵ 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使用了说明方法?
四、总结全文,拓展阅读
1、根据板书巧总结。
2、考考你。(利用多媒体选题)
⑴ 农谚举隅,一分钟理解、应用。
⑵ 读《大林寺桃花》:你能告诉白居易为什么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吗?
⑶ 假如你是大自然中的一朵花、一只鸟、一棵树你想对人类说什么?
3、布置:
作业(任选一项):
读一读网络中有关竺可桢及物候学等方面的文章,进一步探索自然;
背一背课文一、二自然段,体会语言的生动优美;
写一写你熟悉的一种事物,力求有条有理、有声有色。
岁月无声,自然无语,然而此处无声胜有声,街畔摇曳的柳枝,一抹新绿,一丝鹅黄,无不是大自然向我们传达的睿言智语。《大自然的语言》是一首诗歌,共有五节,第二、三、四节以蝌蚪在水中游动、大鱼鱼鳞上的圈圈、喜马拉雅山巅的三叶虫化石为例,说明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我所执教的是第一课时,重点让学生学会两个生字,认识新词,理解三种大自然的语言,知道“大自然的语言”是指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现象,它好像用无声的语言告诉人们新奇的知识。
一、本节课中值得借鉴的地方。
(一)阅读教学应该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一种精神上的相遇,心灵上的碰撞。在课堂上我充分尊重和相信学生,低下身子以一个参与者、研究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之中,用商量、研讨的口吻与学生对话、鼓励学生、唤醒学生的潜能,营造了一种民主、平等的对话氛围,把课堂留给学生。
(二)这堂课我借助电教手段,为低年级学生创设了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充分展开创造了鲜活的空间,将学生自然地带入了学习情境。
尤其是学生看到三叶虫化石的图片时,激起学生们浓烈的兴趣。
(三)整节课的环节清晰,有低年级的年级特色。
本节课的主要环节有:激趣导入揭示课题;认识生字新词、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小练笔。整节课设计过程中,我注意到低年级教材的特点,正确把握了教学要求,使得这节课体现出低年级以识字为主的年级特色。
(四)在这节课中,我充分让学生朗读,有自渎、同桌互读、指名朗读,也有边读边思考,学生的朗读比较有味道,说明平时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和训练还是比较到位的。朗读的形式不一,目的确是明确的,就是培养学生们自渎、自悟的能力。
二、不足之处。
在讲解第四小节时,有质疑这一环节的设置,设计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喜马拉雅山的山巅发现三叶虫化石就说哪里曾是汪洋一片呢?”这个问题的设计的难度大了,超过了学生的认知水平,老师怎么引导都得不到预想的答案。解决方法就是降低难度,让学生知道在这小节大自然用镶嵌在喜马拉雅山巅的三叶虫化石告诉我们哪个地方是一片大海就可以了。低年级课文的学习主要任务应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上,不能像中高年级要求的细、深、透,应体现出低年级的年级特色。
几天前,我读了一篇文章《理想的语文课堂》,是中学高级教师,北京崇文区教育研修学院语文教研员吴琳撰写的。读完她的文章后当时真是心潮澎湃,她对语文教学的认识可谓入木三分,解读的丝丝入扣,真是学海无涯呀。我以吴琳老师的一段话作为结束语与老师们共勉:理想的语文课堂就像一盏灯,总在不远的前方召唤着我们,让我们怀着语文教学的理想去追求理想的语文课堂吧,在追求的路上,我们痛并快乐着。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并学会运用。
2、整体感知课文,,学会筛选信息并概括要点。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生动优美的特点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学会筛选信息并概括要点。
教学难点: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生动优美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你会读加点的字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
连翘( )翘尾巴( )观测( )道观( )差异( )差遣( )差劲( ) 参差( )播种( ) 耕种( )落叶( )丢三落四( )落枕( )
萌发( 翩然( ) 孕育( ) 簌簌( )销声匿迹( )风雪载途( ) 衰草连天( )
二、指导学习研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走进大自然,人会神清气爽,心旷神恰。今天我们不是去领略大自然优美的风光,而是去探寻大自然的奥秘,学习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说明文。
(二)认识作者,检查预习情况
1.简介作者
2.检查字词预习,夯实基础。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学生自读,画出自己喜欢的语段。
(四)理清思路
思考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物候学知识的?
(五)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读第1至3自然段,根据下列问题评点课文
1.每个自然段写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文章一开始从丰富的物候现象写起,作者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文中 哪些词语用得既准确又生动?有何作用?(在书上作好评点。)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第1、2自然段的语言进行精点精评,从中我们体会了说明文中也可以对事物进行准确、生动、形象的描写,这既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也增强了说明的文学性。这种寓说明于描写之中的写法值得我们学习。
四。布置作业
1.背诵第1自然段。
2.将第1至3段的有关词语抄下来,作好词语的积累。
大自然的语言是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课文以诗歌的形式出现,蕴含着一些科学常识。我在处理这篇课文的时候,努力上成一篇语文课,而不是常识课。课文中“准是”一词的处理,通过换字(一定、肯定)处理,起到了较好的效果。“往”这个词的词义理解,则是通过表演的形式。此外,“妙不可言”这个词,则是通过老师的讲解,学生的讨论,以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三管齐下,收到了实效。此外,以读代讲,是一种极好的语言文字的训练。采用了各种形式读。小班教学、小组围坐,便于讨论,互助、互帮精神的培养。学生自主质疑、答疑,组长带领下的自主学习,较为全面的体现了素质教育的重要因素,那就是面向全体。
在学生读文交流的过程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直观理解“逗点”、“年轮”、“鱼鳞”、“三叶虫”、“漂砾”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三个生字,理解“准是,编队”等词语,能把反问句改 成陈述句。
2、能用读懂儿童科普文章的读法读懂文章,培养热爱科学,热爱自然的兴趣。
3、能初步背诵2-5小节,会仿写诗句。
教材重点和难点:
1、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2、学会仿写诗句。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
一。 谈话引入 揭示课题
1、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天)你们是怎么知道秋天已来到我们身边?(树叶黄了,树叶落了)
2、出示课件,逐幅展示一年四季的变化,并提问:从这几幅图画中你们看到了什么?
3、对,燕子妈妈从南方飞回来了,她在屋檐下找寻她从前的家,欢快的歌唱,我们知道春天来了;然而在蔚蓝的天空中,一群大雁,恋恋不舍的离开故乡,去寻找另一片天空,我们知道秋天到了。这都是大自然告诉我们的话,她时时刻刻都在悄悄地对我们说话,而他的语言也是各种各样的,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吗?
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4课 《大自然的语言》 (出示课题)
读了课题之后你会提出那些问题? (教师总结归纳)
(用课件出示) (1)介绍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2)这些语言告诉我们什么知识?
(3)怎样才能发现和懂得大自然的语言?
二。组织初读 整体感知
1、自渎课文。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给诗歌的各节标序号,并想想从诗中你了解到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2、能正确流利地读诗句。
三。研读品味 指导朗读
1、自渎体会。 哪一种大自然的语言你最感兴趣。 并完成练习:我读懂了第( )小节,知道了。
( ).
2.互动交 指导点拨 。(以下教学程序随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
(第二小节) (1)课件展示(蓝蓝的天空,白云高高的飘)看到蓝天,白云,草地你有怎样的感觉。
(2)一词“高高”怎样,“高高”换成“很高”好么?
“准是”换成“一定”好么,“准”是什么意思?
(3)指导朗读. 读高高声调高而上扬,准是读得肯定.
(第三小节) (1)课件展示 (蚂蚁搬家)为什么下雨前,蚂蚁要搬家呢?
(2)指导朗读. 也读重音.先自由练读,再点评指导.
(第四小节) (1)课件展示 (一个个静态的“逗点” 一“逗点”, 摇着尾巴游动)这是什么?(逗号)仔细看看.这是什么?(小蝌蚪).
(2)引导想象:你看小蝌蚪上下游动,招呼朋友多高兴啊!它们会说什么呢?你听了心情会怎样啊?
(3)自由练读,结合点评指导朗读。
(第五小节) (1)课件展示 (一行大雁编队南飞)为什么大雁南飞就是秋天到了呢?
(2)什么叫“编队”?编了什么队?
(3)指导朗读。
学习“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和“大雁编队南飞,不就像省略号一串?”两句反问句。
把陈述句改成反问句。 (用课件出示)
(第六小节) (1)课件展示 (一圈一圈的年轮)。什么叫年轮?
树木和我们一样都有自己的年龄,树的主干每长一年就有一圈环行纹理,这就是年轮。
(2)从年轮中你还知道什么呢?
(3)指导朗读。
3. (1)现在我们知道白云,蚂蚁,蝌蚪,大雁,树木的语言,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从2-6节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小节读一读。(可以个人读,同桌读,小组读)
四 回归整体 赛读拓展
(1)赛读:选择其中一节或两节。 〈有感情的朗读〉
(2)试者背诵自己喜欢的一节。
(3)过度:其实大自然的语言到处都有,它们千奇百怪,妙不可言,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看不见,只有仔细观察才能发现。
(4)拓展:你还知不知道其他大自然的语言,能告诉我们么?说给大家听听。
五 理解感受 仿写诗句
1.填写下列诗句: 枫叶红,( )。( ),天要下雨。乌云滚滚,( )。
2、出示四幅图画,要求配诗。
(课件出示)画面:荷花开了,鱼儿透出水面;
落叶纷飞;
蜻蜓低飞;
乌云布满天空,大雨将至。
选择一个画面,仔细观察,思考,再仿照课文中的诗歌给画面写诗。
六. 课后延伸
1、同学们可以到大自然中去发现,去书中探索,还会发现更多的大自然的语言,并记录下来。
2、把你发现的大自然的语言仿编一节诗句写下来。
七. 板书
大自然的语言
(发现)
蓝天白云,蚂蚁 天气
(仔细观察) 蝌蚪,大雁 季节 (思考)
年轮 特征
八。 作业 :
1、<<语文作业>>
2、背诵课文
1、“大自然的语言”
改写者将大自然拟人化,用“大自然的语言”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含蓄生动,引人入胜
2、“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用拟人手法,“沉睡”与“苏醒”对举,形象生动地写大地回春。
3、“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前两个分句组成对偶,再加一个稍长的散句,描绘出一幅具有代表性的春色图画,写得很有文采。
4、“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
用摹声的手法写树叶纷纷飘落的动态
5、“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一段三个例子都是将贴切的比喻与巧妙的拟人融为一体,植物举两个例子,用对偶句使之相映成趣,布谷鸟的例子未与前两句凑成一组排比,而是用错综修辞法,避免了呆板无味,使句子错落有致,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
6、“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这一句运用比喻,把活生生的生物比喻为“活的仪器”,还说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把生物的变化作为一种征兆,对它在物候观测中的重要的作用与价值,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显得十分有力。
【大自然的语言二年级】相关范文
01-01
01-01
01-01
01-01
01-01
01-01
01-01
01-01
01-01
01-01
最新范文
小学二年级作文(优秀7篇)05-26
小学二年级关于国宝大熊猫作文(优秀1105-26
中秋节赏月的二年级作文【优秀9篇】05-25
清明节小学二年级日记(优秀10篇)05-24
05-24
05-23
05-23
05-21
05-19